臨終關懷
生、老、病、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,「生」,人人慶賀;「死」,卻很少人能夠坦然面對,以至於當「臨終」的一刻來時,家屬與病者常會慌了手腳,六神無主,不知該做些什麼,而往往忽略了「臨終」這最重要的一刻。佛教非常重視「臨終」的一刻,認為在這最重要的時刻裡,對於亡者「投胎轉世」的去處有決定性的影響。
佛教是一個非常重視「生死觀」的宗教,認為「生」固然值得高興,「死」也不必害怕,只要我們有萬全的準備,內心自然可以坦然面對這生命中最嚴肅的課題。
什麼是「萬全的準備」?佛教認為,人死之後,是依憑著個人不同的業力,在六道(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羅道、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)中輪迴轉世。如果人生在世的時候,知道要多做善事、廣結善緣,為自己累積福德資糧,內心就會光明磊落,這就是為自己做好了「萬全準備」,將來必能往生善道。如果人生在世的時候,不知道要修行、行善,將來很有可能因為自己所造的業,而下生惡道。
然而,一個沒有做「萬全準備」的人,在「臨終」時,有沒有補救的方法呢?佛教告訴我們,根據「隨念往生」的道理,家屬可以借重助念的力量幫助摯愛的親人。病人臨命終時,提供病者一個祥和寧靜念佛的環境,帶領他一起念佛。在綿續不斷的念佛聲中,可幫助病者提起正念,讓他內心達到一種平和光明的境界,自然就容易與諸佛菩薩相應,平靜安祥的走完人生的最後時刻。這就是佛教所重視的「臨終關懷」。
「臨終關懷」並不是消極的等死,而是積極的拔濟饒益。透過對死亡的認識,讓人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,坦然歡喜地面對死亡。我們也希望家屬對臨命終人給予種種的協助,如舒適的環境,整潔的衣單,調和的飲食,乃至以莊嚴的佛號引導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,不但人生無有遺憾,更擁有死亡的尊嚴,以及充滿著移民的歡樂。
助念的意義
依據「淨土法門」所述,亡者在彌留期間宜有善知識(出家法師或有修為的在家居士)為其說法、誦經、念佛,稱之為「助念」。臨終助念,就是以柔和的音聲、慈悲的心願、堅定的信念,幫助臨終者提起正念,誦念彌陀聖號,助其往生西方淨土。
助念的功用
- 臨終者或為病痛所苦,無法正心念佛,或因家屬悲哀干擾,或為戀世不得,於是臨終最後一念,竟隨煩惱而去。所以此時需要有人為其助念,增加善緣。
- 親人助念可以使臨終者的神識跟著念佛,幫助亡者往生西方極樂淨土,即使亡者自身的福慧不夠深厚,或因緣不成熟、意願不懇切,不能往生西方佛國,但也一定能到較好的去處。
- 沉緩的佛號聲具有安定力量,可以降低悲傷和恐懼的雜亂情緒,協助臨終者及其家屬安定身心。
- 人到臨命終時是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世間所有的名利,榮華富貴、愛念感情等等,在這一剎那,全部都帶不走,如果這時贈送臨終者任何東西或哭泣,只會加深他的執著與牽絆,讓他不能安然往生。臨終助念是與眾生結緣的最佳方式,以一片誠心誦經念佛回向,指引西方極樂淨土的光明大道予臨終者,才能真正生亡兩利。
- 助念除能利益亡者外,更是助念者本身修行的進階與助緣;因為無常、生命苦空、顛倒妄想、業力、因緣果報等,雖是平常耳熟能詳的佛學名相,但當看到臨終者受病苦衝擊時,才能真正體會這些「名相」的真正含義。看多了臨終者對無常的無奈,才能真正發勇猛心精進念佛,這也是助念的邊際效益。助念雖說是利他,但隨著助念次數的遞增,其功德利益是無法估量的。
- 助念是自利利他的修行,並具有弘法的功德,助念的經驗愈多,愈能堅定往生西方的信心。
(一)助念須知
- 病人往生前如出現各種不善的狀態,或口出不善言語,家屬可以輕聲善巧地導正,勿使發生煩惱。
- 臨終前乃至往生後數小時,家屬應專心為其助念,使亡者安然離去。
- 助念之責,重在家屬。如能請到法師與助念團來幫忙,固然很好,倘若不能,家屬同心協力,以至誠懇切的心,為亡者助念,此功德利益亦無量無邊。
- 病者往生後,家屬切勿馬上搬動遺體,不要因為有便溺沾身就為亡者沐浴、更衣。這一切的工作,都須等助念完成之後再做。
- 若亡者掛念家人未回,或心願未了而眼睛不閉,家人應以手輕輕幫亡者閉上。動手前,先以問話方式告知,若有未完成的事,會幫他完成,請亡者放心。
- 助念的佛號聲需高低適宜,快慢適中,字字分明,句句清楚;助念的法器以木魚為主,能令亡者聞之心地清淨。
- 助念的人多時,可輪班助念;人少時,可用念佛機輔助;主要目的是令佛聲不斷,幫助亡者專心念佛。
- 一般來說,如果能為亡者助念達八小時以上,固然很好,若因環境場地或其他因素不允許,也不必執著一定要八小時後才移動遺體,家屬可以隨時為亡者念佛,功德回向他往生西方極樂淨土。
(二) 病危須知
- 病者若已被宣告醫藥無效,家屬應放棄插管、施打強心劑及心肺復甦術等急救處理,因為這些只有徒增病者身心的痛苦,於病者無益。
- 注意環境的安寧與乾淨,光線柔和,空氣流通。
- 眷屬不可對病者說眷戀話,或臨床揮淚,擾亂病者的心念。
- 家屬不宜哭泣或談論病情,更不可為家產、遺囑之事,爭論吵鬧不休。此時若病人聽見家屬的哭泣與爭論,內心會升起瞋恨與怨懟,增加痛苦,而轉墮惡趣。
- 病人所討厭的人,應避免於臨終時出現,以免引起困擾。
- 給予病人一個安寧的念佛環境,病人房間內可供設佛像,使病人觀佛相而生善念。親友前來探視病人,應少談論病情與閒談雜話,並應在一旁助念,聲聲不絕。
- 病人病危時,可禮請法師或蓮友前來開示與助念,為病人宣說阿彌陀佛的慈心悲願及西方極樂淨土的種種莊嚴美好,使病人升起樂生佛國之心。
- 即使病危,家屬應多給予鼓勵,人只要一息尚存,就會懷有無限希望,希望是最美好的特質,能心懷著希望往生,也是願力的顯現。
- 如病人將在醫院或養老院往生,可事先與院方溝通,取得「助念」的共識。在台灣,因為學佛人口眾多,許多醫院都設有「助念室」;在美國,因對佛教了解不多,不知助念的重要,家屬可事先向醫生或院方主管提出要求。基於人道立場的考量,院方多半會同意配合。
- 準備後事,若不知該如何辦理,可事先請教法師,尋求協助。
如欲採取佛教儀式為亡者辦理後事,可先與佛光山中美寺的法師們聯繫,尋求協助與指導。
(三)注意事項
- 若病人有宗教信仰,可請教法師或神職人員相關宗教殯葬事宜。
- 在美國,由於政府對於遺體管理的要求非常嚴格,不能如台灣一樣,能停靈於家中。若在醫院病逝,院方會詢問家屬是否有葬儀的安排,待助念完成之後,由家屬安排送至殯儀館。此時,家屬可前往寺院,安排往生佛事事宜。
- 選擇墓地或納骨龕位,為亡者選擇最後的歸宿。
- 棺木不必太昂貴,不宜浪費,適中最好。
- 因殯儀館有時為配合他們的時間,會把告別式與土葬或火化分開在不同的日子,故洽談殯葬事宜時,要請殯儀館安排告別式與土葬或火化在同一天,一可避免家屬再次觸景傷情、二可使親友不用煩惱出席時間的安排,三可免遺體再被放入冰庫冷藏。
- 入殮,在中國喪禮來說,是件大事。入「殮」的目的,是家屬對亡者做妥善的安排,盡一份人子愛親最後的心意;入殮擇日舉行,也有等待其他家屬歸來,見亡者最後一面的意義。因此,現在的入殮佛事都與告別式當天一起舉行,先舉行「入殮」,再舉行「告別式」,一方面省去遺體被移進移出的不便,一方面也省去親友的舟車奔波。
- 亡者不一定要穿新衣服(壽衣),只要穿上生前喜歡的衣服即可,剩下的衣物可捐贈貧苦者,替亡者廣結善緣。不一定要特別備辦陪葬物,只要生前所喜愛之物即可。
- 曾皈依三寶,受過五戒、菩薩戒者,入斂時可穿海青,披縵衣;亦可將縵衣摺疊,與戒牒、皈依證、念珠放入棺木,陀羅尼經被應覆蓋於亡者身上。
- 入殮封棺須通知親友參加,尤其應禮請長輩主持入殮,以免事後紛爭。
- 入殮時,不必看時辰,以眷屬方便為要,不必忌諱犯沖,但不宜選在他人認為不方便的時間入殮。
- 入殮程序以誦經、念佛為主,如有法師帶領,可跟隨法師,如一時不方便邀請法師,亦可由家人自己念佛入殮。
準備佛事用品,如:佛像、靈桌、牌位、供菜(六種)、飯(一碗)、果(四種)、鮮花兩盆、燭(一對)、香爐、香、遺像等。(供菜以素食為宜)。
(四)往生佛事
根據經典記載,人往生後四十九天之內,如果陽上眷屬能為亡者誦經做佛事,仗此功德,能令亡者罪障消除,得生善道;如果亡者生前已多植善業,則可蓮品增上。因此,佛教徒每於親人往生後四十九天內,每逢七期舉行超薦佛事,稱為「做七」。「做七」,可依家屬的時間、因緣而定,有的只做頭七、滿七;有的做頭七、三七、五七、七七;有的則是七個七全做。
「做七」,家屬可至寺院道場做佛事,其餘六日,家屬可以自行為亡者誦經、念佛回向。誦經是代佛說法的神聖使命,主要對象是針對人,除了人之外,六道眾生之中,尚有天、神、鬼,以及傍生或畜生,牠們都能信受佛法。所以,只要有人誦經,就有其他眾生會來聽經。
若家屬為亡者做誦經佛事,您的誠意初動,亡靈即有感應,必會如期前往聽經;此時亡者的靈性特別高,縱然生前從未聽經聞法,死後聽見家屬為其誦經,也能依其善根通解信受。至於要誦哪一部經,服喪期間,多半誦持《阿彌陀經》為多,主要是《阿彌陀經》讚頌的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,那是一個安樂清淨的修行世界。也有人在這段期間,每天誦持《地藏王菩薩本願經》回向往生的親人,主要是為亡者懺悔罪業,超拔濟苦。
服喪期間,除了做七,家屬行有餘力,應多參加寺院道場所舉行的各項法會,為亡者多做功德。倒不一定要特別為亡者啟建大型法會,如梁皇寶懺或放焰口等來超薦亡者,不但勞師動眾,花費也很可觀。這些大型法會,許多寺院每年都會舉行,有些道場每月都會啟建三時繫念法會,家屬只要多注意道場消息,屆時再為亡者報名超薦即可。
亡者超薦,最好是在七七期中。如果過了七期之後,再做佛事,當然還是有用,但那只能增加他的福分,卻不能改變他輪迴轉生的類別了。因此,佛教主張「七七佛事」,是希望把握時效,為亡者超拔救度,使其往生善處。
(五)告別式
佛教告別式應以誦經、念佛為主。參與的大眾,均應人手一冊課誦本跟著持誦。其內容以經文及偈頌為要,接著可禮請法師開示,這樣做一則是度化亡者超生佛國淨土;同時安慰亡者的家屬、親友。
至於家祭和公祭,最好同日舉行,因為親友都來參加了,所以沒有必要分開舉行。這個部分,通常都是殯儀館負責處理,家屬可提出簡單隆重、莊嚴肅穆的要求,務必達到不虛榮、不舖張、不迷信、不執著、不喧鬧的原則。